您好!欢迎来到濮阳市新和实业发展有限公司!首页联系我们
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

人民日报关注钢铁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

2020.10.21

  关注结构调整之一


  按照“保增长、扩内需、调结构”的总体要求,国家出台了钢铁等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,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。目前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,产业发展总体向好。但从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看,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进展,但总体进展不快,各地区、各行业也不平衡。不少领域产能过剩、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,有的甚至还在加剧。


  本版从本期起,将连续对钢铁、煤化工、水泥、玻璃、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领域的结构调整问题进行报道,敬请读者关注。  


  ——编者 


  2亿多吨的过剩产能,成为悬在钢铁行业头上的“堰塞湖”,如果不及时治理,整个行业就难以健康发展——


  钢铁:抑制过剩“抓手”在哪


  本报记者 原国锋 鲍 丹


  “就像悬在钢铁企业头顶上的堰塞湖,如果不及时治理,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会破堤冲毁整个行业。”谈到钢铁产能过剩,武钢股份(8.33,-0.01,-0.12%)有限公司销售中心主任李洪波忧心忡忡。


  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钢铁产能已达6.6亿吨,加上5800万吨在建项目,产能将超过7亿吨。今年国内钢材总需求预计为5.1亿吨,这将形成约2亿吨的过剩产能。


  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公布的调整部分行业过剩产能的名单中,钢铁赫然居于六大行业之首。


  不仅落后低端产品过剩,部分优质钢材产能也呈过剩趋势


  进入11月,钢价没有因为经济企稳向好而继续回升。近日,宝钢决定大幅降低出厂钢材价格,全系产品降幅约400元/吨。而就在不久前,宝钢暂停了在广东湛江市的千万吨级钢铁项目,武钢也暂停了在广西防城港市的千万吨级钢铁项目。如果说,宝钢作出11月份钢材降价决定是基于短期内钢材需求难以提振的判断,那么,两大钢铁巨头分别暂停了千万吨级钢铁项目,无疑是基于钢铁产能过剩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的判断。


  “钢铁产能过剩,既包括不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落后低端产品,也包括一些技术含量高品质优秀的高端产品,尤其是部分品种的冷轧钢和热轧钢过剩严重。宝钢和武钢暂停的两大项目就属于高附加值的板材项目。”中国钢铁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

  治理钢铁落后产能,并非最近一两年的事。但几年下来,效果并不理想。对此,山西长治的一家小型钢铁企业负责人说:“说产品‘落后’是相对的。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标准的提高,我们这些小钢厂也在不断更新设备,提高产品水平。所谓‘落后’,就是指更新和提高的速度赶不上国家标准升级的速度。在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年代,这些‘落后’产品仍然有着广阔市场。”


  据了解,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,尽管钢材需求骤然萎缩,但在国家出台相关刺激经济的措施后,一些基建项目对螺纹钢等中低档钢材需求加大,小钢企从中受益明显超过大钢企。淘汰小钢企落后产能的任务,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愈加显得艰难。


  板材的过剩则不同。板材投资是从2004年明显升温的。当时,需求旺盛导致投资过热,板材成为市场上的紧缺产品,政府出台调控措施将投资引向稀缺板材建设上。如今,板材也成为产能过剩的主要品种,而且主要集中于大型钢企,这无疑成为本次调整的难点。


  面对严重的产能过剩,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呼吁:“3年之内不要再新建钢铁厂!”10月份,有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、措施。那么,钢铁产能过剩问题能有效解决吗?


  汰劣而不是汰小,不能对小钢企“一刀切”,而淘汰落后产能的关键是完善退出机制


  “现在都在拼成本,拼耐力,钢铁产能过剩最后还得靠‘市场倒逼’来解决。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黄泰岩教授表示。


  然而,市场的力量似乎并不强大。金融危机爆发后,许多人预言将有大批小钢厂破产。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,这些小企业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。


  “不要简单地把小钢企和淘汰落后直接联系。小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,对于那些虽然摊子不大,但有特点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仅不应淘汰,还要加大扶持力度。只有那些工艺落后、浪费资源、破坏环境、没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才应该淘汰。换句话说,抑制钢铁产能过剩不能以大小论英雄,而要以优劣为标准。”黄泰岩说。


  多年的实践也说明,虽然解决过剩最终要靠市场这只手,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十分复杂,涉及的社会问题、民生问题很多,简单地依靠市场,几乎不可能实现。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。


  太钢集团公司董事长李晓波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。他指出,钢铁产业政策和调整振兴规划,都要求淘汰落后产能,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签了保证书,但市场稍有好转这些落后产能就恢复了。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削弱地方政府保护落后钢企的冲动,切实完善落后钢企的退出机制,淘汰落后就是一句空话。


  山西省运城市政府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即使是一些落后的小钢厂,在一些地方也肩负着地方税收、就业等诸多重任,退出谈何容易?如果能通过财税政策平衡好国家和地方的利益,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去寻找和开发新的支柱性产业,在做好‘堵’的工作的同时,也做好‘疏’的工作,地方小钢企自然会‘摒弃’落后的钢铁产能,也乐意接受大型钢企的兼并重组。”


  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,目前出台的政策和措施多是“堵”,希望政府能围绕“疏”多出台一些办法。


  狠抓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,积极应对过剩,靠实力抢占先机


  “在看到产能过剩给行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,也要看到钢铁行业发展面临着众多利好。”中钢协专务理事王承荣认为,国家实施的汽车、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,以及在基础设施上的大规模投资,都为提振钢材需求注入了力量。政府连续出台的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政策,对扩大钢材出口、缓解过剩矛盾也会起到一定作用。


  产能过剩为钢企重组迎来了黄金期。王承荣认为。近年来,钢铁业重组兼并步伐加快。在重组韶钢、广钢组建广东钢铁集团的基础上,宝钢集团与杭钢集团签署重组宁波钢铁协议。此前,武钢重组柳钢组建广西钢铁集团,唐钢、邯钢联合重组河北钢铁集团……


  尽管一部分品种的板材出现了过剩,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依赖进口。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2008年累计进口钢材1543万吨,进口金额达到234亿美元。这些进口钢材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冷轧、特厚板、高温合金板等品种。


  “这些都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空间。”王承荣说,“一些钢铁企业苦练内功,把自主创新作为应对危机冲击的重要措施,抓住国家推出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,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调整,产品升级,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”


  山东莱钢集团董事长宋兰祥告诉记者,11月初,莱钢集团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,对于包括6项重大成果在内的180个成果给予450万元奖励。据了解,莱钢新开发的高端产品已在多个领域打开市场局面:欧标核电工程用H型钢已批量上市,成为我国核电工程用尖端H型钢的国内首家生产和供货企业;系列新型门架槽钢,打破了国外异型钢的垄断地位,在国内已占到80%以上的市场份额;作为京沪高铁项目螺纹钢主要供货商,将向京沪高速铁路工程提供55万吨螺纹钢产品……


  武钢也动真格调整结构。2009年武钢股份有限公司的产能是1450万吨,但实际市场投放是1200万吨,比实有产能减少了20%以上。“我们要做的是,减少‘大路货’产品的市场投放,尽量多生产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的产品,通过调整产品结构,以创新创造需求,以实力应对危机。”李洪波说。


  作为延伸煤炭产业链条的重要举措,各地投资煤化工热度难减。然而,我国煤化工产能过剩超过30%——


  煤化工:该“加油”还是该“踩刹”


  本报记者 原国锋


  近日,开滦集团总投资达80亿元的内蒙古开滦煤化循环经济项目——“2×20万吨乙二醇和2×20万吨煤焦油加氢”工程在鄂尔多斯(14.94,0.28,1.91%)奠基。“开滦集团的煤化工项目发展很快。其中,焦炭产量年底将达到940万吨,成为全国最大的独立煤化工企业。”开滦集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

  不仅在鄂尔多斯,全国各地对煤化工项目都表现出极大热情。


  投资热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产能过剩。不久前公布的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中,煤化工榜上有名。数据显示,目前煤化工产能过剩超过30%。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位官员透露说。


  煤化工被认为是延长煤炭产业链条、发展深加工的产业,多年来一直为各级政府所鼓励发展,如今却列入产能过剩行列。发展到如今的煤化工,是该踩“油门”还是踩“刹车”?


  抑制过剩主要指的是传统煤化工,现代煤化工重在遏制其盲目发展


  煤化工是个包括多种类产品的概念。焦炭、合成氨、电石、甲醇这些属于传统煤化工,我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。而煤制油、烯烃、二甲醚、甲烷气这样的煤化工是新兴产业,属于现代煤化工。过剩主要指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传统煤化工,而现代煤化工在我国才刚刚起步,许多尚处在示范阶段。


  以甲醇为例,今年有一个省规划了1200万吨的产能,另外有一个省规划了600万吨的产能,而去年全国的甲醇总产量是1126万吨。专家预测,到2010年,我国大部分现有煤制甲醇项目投产,届时甲醇的产能将达到3200万吨,即使70%的开工率,也会严重过剩。


  重复建设加剧了传统煤化工过剩。在出口不振和进口产品的冲击下,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%左右。


  而对于新兴煤化工的发展,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也表示了担忧:“目前煤制油示范工程仍处于试生产阶段,煤制烯烃等示范工程尚处于建设或前期工作阶段,但一些地区盲目规划现代煤化工项目,若不及时规范引导,势必出现‘逢煤必化、遍地开花’的混乱局面。”


  过剩直接通过价格表现出来。有资料显示,我国从2008年7月至12月,纯碱价格下跌40%,黄磷价格下跌41%,甲醇价格下跌46.5%,丁苯橡胶下跌64.8%,顺丁橡胶下跌65.6%。只有一些高端产品降幅较小。


  与产能过剩相伴随,煤化工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恶化。中国石化协会副会长潘德润举例说:“广东某企业拟在内蒙古建设30万吨/年硫化染料,这个规模供应全球市场还有余。目前全国规划建设的煤制烯烃能力已达到2000万吨/年,煤制天然气能力达到312.1亿立方米/年。还有更突出的,如某地在相距不到20千米的区域内,计划建设两个100万吨的纯碱项目,这无论从生态、市场、运输等各方面分析都不合理。”


  政府片面的GDP情结、行业信息的缺失等诸多因素,共同诱发了“一哄而上”乱局


  “当前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,上马新项目跑步前进,淘汰落后产能裹足不前。”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认为:“煤化工产能过剩有着深刻的根源。一些地方政府以GDP论英雄,片面追求扩大规模,加上缺乏行业信息披露和市场分析,尤其是煤化工行业被各地政府普遍看好时,很容易导致‘一哄而上’。”


 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产能过剩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大家都明白。比如: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,环境遭受污染,以及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国外市场,导致经济运行风险加大……如果任其发展下去,最终还会导致企业批量倒闭、群体失业、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严重后果。但对煤化工过剩呈现的阶段性、结构性特点,地方政府和企业确实难以准确把握。“过剩只是眼前金融危机造成的阶段性表现,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,即使是传统煤化工产品,需求也会提振。我们的投资计划不会因此受阻。”山西的一家传统煤化工企业老总的话,代表了业内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。


  这种观点在新兴煤化工行业尤其突出。尽管政府三令五申要求规范,但各地仍表现出超常的投资热情。以煤制油为例,随着神华等特大煤企的煤制油项目的完工和投产,一些煤炭富集地区纷纷投建和扩建煤制油项目。“即使按照当前的石油价格,煤制油项目的利润也十分可观。以后石油价格总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,煤炭企业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,选择发展煤制油方向不会错。”山西长治的一家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。


  对此,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张勇表示,我国发展煤制油现在还只是出于技术和战略储备的考虑。至于煤制油的环境成本、水资源利用,以及放大运营后存在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,仍需要全面论证和考虑。


  “堵”、“疏”兼顾,确保产业政策和各种配套措施执行到位


  不管怎么说,煤化工过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。


  今年8月26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煤化工列入重点加强指导的行业。这是国家第一次将煤化工列入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行列。政府主管部门将综合运用法律、经济、金融、技术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整治和调节,其中包括提高技术、资金、环保等方面的门槛等。


  作为煤化工传统子行业的焦炭,将面临3年新项目“限批令”;电石等多项过剩严重的行业,3到5年内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产能,实施等量替代,即上先进产能时必须淘汰等量的落后产能;对合成氨和甲醇实施上大压小、产能置换;而对于现代煤化工,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试点项目。


  “根治产能过剩,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和企业要彻底转变发展观念,这就要进一步改变和完善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。政绩考核如同一个指挥棒,它指的方向正确,发展才能科学。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泰岩说。


  不久前国务院批转的《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》规定: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强制企业投资低水平产能过剩行业。……对违反国家土地、环保法律法规和信贷政策、产业政策规定,工作严重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行为要进行问责,严肃处理。”


  治理过剩,“堵”固然重要,但“疏”绝不能忽视。“淘汰落后产能,涉及职工就业、企业转产、债务化解等各种问题,国家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同时,一定要结合实际,做好相关配套工作。只有上堵下疏,两‘头’都顺了,过剩的矛盾才能真正化解。否则,即使抑制了过剩,矛盾还会以其他方式存在和表现。”黄泰岩说。


  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抑制产能过剩、推进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。作为河北最大的煤化工企业,开滦集团积极推进结构调整,打造煤化工产业价值链。按照煤炭初级产品和深加工的效益比较,煤炭一级加工(加工为精煤),效益可增加1倍;二级加工(煤焦化)可达到3—5倍。目前开滦集团已建成迁安煤化工园区和京唐港煤化工园区,形成940万吨焦炭、20万吨甲醇、10万吨苯加氢、30万吨煤焦油加工能力,成为全国综合规模最大、循环产业链最完整、节能减排技术最先进的独立煤化工企业。


  “谁不失时机实施产品结构、企业组织结构、产业布局结构的调整,采用新产品和技术,淘汰落后产能,谁就为复苏后的发展抢占了先机。”开滦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说。 


  抑制过剩须防“两个片面”


  晓 圆 


  钢铁、煤化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,已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。有人把产能过剩比喻为“悬在行业头顶上的堰塞湖”,既表达了对过剩问题的担心,也说明治理过剩已迫在眉睫。正因为此,有关政府部门也下决心、出重拳开始治理,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相继出台。


  但要看到,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,可谓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而且原因错综复杂,治理了多年收效甚微。以钢铁为例,早在三四年前,反映产能过剩的声音就已经很大,但淘汰落后的效果一直不明显,上马新项目的热度一直很高。直到最近一系列组合拳出来后,才有所收敛。对于产能过剩这个“顽疾”,真正治理得靠“市场倒逼”,但离开政府这只手也很难见效。笔者在此要说的是,政府这只手在抑制过剩问题上,要防止“两个片面”。


  一是防止片面强调“堵”,而忽视了“疏”。提高准入门槛,控制“增量”,把达不到标准的项目“堵”在行业门槛外,是本次调整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,出台的各项措施也很硬,具有很强的操作性。对于“存量”中的落后产能的淘汰,也主要围绕“堵”做文章,比如停止金融服务、切断电力供应等等,而在“疏”的方面,比如企业转产服务、工人培训再就业等政策内容,则显得较为单薄。实践多次证明,如果不在“疏”上做文章,抑制产能的目的就很难达到,产能过剩的矛盾会以另外的形式存在、积累,直至酿成更大的矛盾。所以,国家在出台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,一定要考虑各地实际情况,把相关配套工作做细、做实。只有堵疏兼顾,两“头”都顺了,过剩的矛盾才能真正化解。


  二是防止片面理解“落后”,把小企业简单混同于落后企业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确实存在着对小企业“一刀切”的做法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钢企负责人说,尽管公司的设备全部符合节能、环保各项标准,产品市场也不错,但由于戴上了“小钢企”的帽子,日常经营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“刁难”。事实上,小企业未必都是落后的,大企业未必都代表着先进。对于那些虽然规模不大,但产品有特色、服务质量高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不仅不应淘汰,还要加大力度扶持。而对于那些工艺落后、浪费资源、破坏环境、没有发展前景的,不管是小企业,还是大企业,都应该坚决地进行调整、淘汰。


  说一千道一万,产能过剩的治理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,它需要市场和政府两只手都起作用。对于企业而言,重要的是抓住时机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,在控制成本和强化管理上苦练内功,采用新技术,开发新产品,为经济复苏后的发展抢占先机。对于政府而言,重要的则是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,要进一步完善调控方式,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制订到位,执行到位,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。